您的位置:中医中药网> 资讯>正文

官宣与大润发分手!阿里巴巴以131.38亿港元出售高鑫零售,德弘资本接盘

时间:2025-01-01 22:14
来源:证券之星
   阅读量:11862   

1月1日晚间,阿里巴巴集团发布公告,宣布子公司及New Retail与德弘资本达成交易,以最高约131.38亿港元出售所持高鑫零售全部股权,合计占高鑫零售已发行股份的78.7%。

公告称,出售事项被认为是阿里巴巴集团将其非核心资产变现的良机,并可利用所得款项更加聚焦于核心业务发展并提升股东回报。阿里巴巴集团始终对中国消费市场的潜力充满信心,面向未来,公司将继续以技术创新推动消费体验提升,促进行业高质量增长。

一段时间以来,阿里巴巴有序退出非核心资产,战略聚焦核心业务的发展信号更加清晰。

2024年12月17日,阿里巴巴公告,公司与另一名少数股东同意将银泰100%的股权向由雅戈尔集团和银泰管理团队成员组成的购买方财团出售,阿里巴巴就银泰出售的所得款项总额约为人民币74亿元,预计因出售银泰而录得的亏损约为人民币93亿元。

回顾阿里与高鑫零售的交织关系,时间长达8年。

2017年,阿里巴巴首次入股高鑫零售,宣布投入224亿港元,直接和间接持有高鑫零售36.16%的股份。

2020年,阿里再次增资,直接和间接持有72%的股权,全面控制高鑫零售。

被收购的高鑫零售成为阿里的“新零售试验田”。阿里特意从内部挑选出有快消工作经验的林小海,接棒黄明端成为高鑫零售CEO。任职期间,林小海提出“多业态全渠道”战略,通过数字化和组织创新,完成生鲜自营化的供应链能力建设。截至目前,高鑫零售旗下拥有大润发、大润发Super、M会员店三个主力业态品牌。

但值得注意的是,高鑫零售从2018财年至2023财年,无论是总销售营收、收入还是经营利润,都呈现出下滑趋势。营收规模由2018财年的1013.15亿元缩水到2024财年的725.67亿元;归属母公司净利则分别为25.88亿元、28.34亿元、28.72亿元、-8.26亿元、-7.39亿元、1.09亿元、-16.68亿元,可以看出,2020财年盈利最高、2024财年亏损最大。

亏损之下,大润发多次传出被出售的消息。2024年3月,有消息称“阿里将大润发卖给中粮”。后大润发虽否认,但决心聚焦主业的阿里明确“要逐步退出非核心的实体零售”。

2024年10月15日,高鑫零售发布公告表示,董事会于2024年9月27日接获一名有意要约人的接触函,表明有意就公司全部已发行股份提出附先决条件的自愿有条件要约。

2025年1月1日晚,交易最终敲定,阿里巴巴集团发布公告,宣布子公司及New Retail与德弘资本达成交易,以最高约131.38亿港元出售所持高鑫零售全部股权,合计占高鑫零售已发行股份的78.7%。

近年来,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一直在努力“自救”。

2024年3月底,林小海辞任CEO,老将沈辉接任高鑫零售执行董事兼CEO、黄明端留任董事长。

除了人事调整,高鑫零售也在进行业务的调整。据《科创板日报》记者了解,过去一年,高鑫零售虽有部分门店关闭,但同时也在拓展新店,调整其经营策略,最明显的是,近几年该公司不断加码“中润发”及“M会员店”。

财报数据显示,2024财年内,高鑫零售新开6家大润发,14家大润发Super(中型超市)及3家M会员商店,已覆盖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在212个城市开出了507家门店。

针对未来的投资计划,高鑫零售在最新财年的财报中表示,2024年预计会投入12亿元左右进行业务投拓,这12亿元会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大中型超市的开店和会员店的拓展;另一部分是门店设备的更新投资。

其中,大中型商超方面,该公司计划在全国各个区域进行布局,不再局限于华东;会员店基本上会在华东的二、三线城市发展。

除此之外,大润发还积极拓展线上业务,利用自有APP大润发优鲜等平台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的购物方式。财报显示,报告期内自有APP大润发优鲜占线上B2C营收达到约36%,线上B2C总体订单量同比增长4.8%。

“零售行业是一个非常竞争激烈的行业,未来还会处于长期的变革状态。”庄帅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当前行业正积极探索新模式与新业态。

他认为,传统零售转型新零售需四大关键调整:首先,需重构盈利模式,由费用收取转向会员费与商品佣金模式;其次,优化组织结构与激励机制,以激发创新活力;再者,调整商品结构与选品模式,引入买手制并强化自有品牌研发;最后,构建以会员为核心的全数字化经营与供应链体系,实现精准营销与高效运营。

根据高鑫零售最新发布的财年中期业绩,半年营收347.08亿元,净利润1.86亿元,实现扭亏为盈。截至2024年9月30日,高鑫零售集团员工人数为85778人。

本文综合自阿里巴巴公告、科创板日报、新浪科技、公开信息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