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医中药网> 资讯>正文

江苏扬中:田间变“课堂”研学促振兴

时间:2024-12-16 18:48
来源:新华网
   阅读量:18018   

认识农具、收割水稻、种植蚕豆、户外拓展……近日,江苏省扬中市三茅街道营房村的一片金黄稻田间,一场别开生面的秋收研学活动正在热烈开展。来自扬中市外国语中学的学生们将课堂学习与乡村实践相结合,在亲近自然的同时,体验稻谷丰收的喜悦和农耕文化的魅力。

江苏扬中:田间变“课堂”研学促振兴

“我们这片稻鸭共作田的亩产水稻约600斤,都是高品质的生态大米。” 在阡陌纵横的稻田间,村委会工作人员唐俊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向同学们热情介绍道:“鸭在稻田里为水稻除草、除虫、施肥,刺激秧苗生长,稻田为鸭提供栖息场所和食物,这不仅能养出肥美的稻花鸭,还能增加水稻产量,一举两得。”

介绍了“稻鸭共生”绿色种养模式、水稻变成大米的过程,现场特意安排了水稻收割环节。唐俊为同学们演示用镰刀收割水稻的方法,掌握了收割水稻的姿势和技巧后,师生们跟着农技人员走进稻田,亲身体验“割稻脱谷”。

翻土、松土、撒种、浇水……在蔬菜种植体验区,学生们纷纷化身“菜农”,低着头、弯着腰,将一颗颗蚕豆种子播撒进泥土中。现场,与农田、农作物打了一辈子交道的陈泳龙伯伯,向大家讲解了蚕豆种植的步骤,包括挖坑深度、播种间距、盖土厚度、浇水量等。通过亲手种植、亲身体验,同学们也更加直观地了解蔬菜的生长过程,感受到农民耕作的辛苦。

“原来从种子变成粮食,需要这么多环节,今后,我会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浪费,要珍惜爱护粮食。” 今年七年级的丁星彤第一次参加农耕体验,她说这样的“课堂”生动有趣,和大家一起劳动,不仅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和同学们的关系也更加亲近了。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生活在城市里,很少有机会接触农作物,我们建设校外劳动基地就是想为他们创造了一个亲近自然、了解乡村、增长知识的平台。”据营房村党委书记冯义永介绍,2022年,该村立足产业发展新业态,主动转变思路,通过联系上级教育部门和有经验的研学教育团队,对劳动教育基地进行研学开发,先后打造稻鸭共作实践区、蔬菜种植体验区、民俗文化馆、农耕工具陈列馆等多个实践点位,日均可接待学生、游客600余人。

农田变课堂、农民变老师,在有效提升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的同时,校外劳动基地也成了带动营房村实现乡村振兴的抓手。 目前,该村已与扬中全市20余所学校及机构开展合作,开设有田间课堂、农耕体验、非遗手工、沙滩捉鱼、户外拓展等多个系列的实践课程。2023年以来,基地累计接待青少年1.2万余人,村集体收入增加10万余元。2023年,该基地入选江苏省首批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名单。

“以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集体增收持续化、产业发展特色化为目标,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推进智慧农业、野炊体验等项目设施的建设,为了方便青少年来基地接受教育的生活与住宿,我们还收储了2栋民房,计划改造成民宿和体验馆,提供餐饮、住宿、缓压、手编、室内拓展等更加多元化的服务,沿着不断发展壮大研学产业的方向,跑出乡村振兴发展‘加速度’。”冯义永说道。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