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属于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蕴含着人们最质朴的乡愁,也寄托着对逝者的无限缅怀。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是天朗气清的清明,也是踏青寻春的清明,更是情深追思的清明。上巳·寒食·清明三节合一,清明的民俗内涵相当丰富:扫墓祭祖和踏青郊游是其中两大主题,还有插柳戴柳、放风筝、荡秋千、拔河等闲趣闹趣流传于今。
其实死亡与出生都是生命中的一环,如同花开花落一样,都是生命的一份美好。生命生生不息,爱也生生不息。今天《思维品书》为读者朋友们选取了几本好书,让我们一起在这个春天感悟生命,不负此时。
《时光太瘦 指缝太宽》
作者:丰子恺
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
本书精编丰子恺等名家经典散文,优选日本“光琳画派”大师神坂雪佳留在指缝里的经典画作。写尽时光烟火、岁月匆匆、长长回忆与绵绵乡愁。时间是一座复杂的迷宫,恰恰因为光阴已过,才在心里变得滚烫灼人。
本书是一本由丰子恺、梁实秋、朱自清、老舍、周作人等现当代作家联袂创作的随笔合集。
选取了那些落在时光里的故事,或叹息光阴似箭的匆匆,或回忆留在岁月里的人或事,或感念那绵绵不断的乡愁,或牵挂那些再也回不去的地方。使人产生共鸣,引起对时光的珍重,对身边万物的怜惜。
阴阳潜移,春秋代序,以及物类的衰荣生杀,无不暗合于这法则。由萌芽的春“渐渐”变成绿荫的夏;由凋零的秋“渐渐”变成枯寂的冬。我们虽已经历数十寒暑,但在围炉拥衾的冬夜仍是难以想象饮冰挥扇的夏日的心情;反之亦然。然而由冬一天一天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移向夏,由夏一天一天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移向冬,其间实在没有显著的痕迹可寻。昼夜也是如此:傍晚坐在窗下看书,书页上“渐渐”地黑起来,倘不断地看下去,几乎永远可以认识书页上的字迹,即不觉昼之已变为夜。黎明凭窗,不瞬目地注视东天,也不辨自夜白昼的推移的痕迹。
《十四行集》
作者:冯至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十四行集》是冯至写于1941年的27首十四行诗。从历史上不朽的人物到无名的村童农妇,从远方的千古的名城到山坡上的飞虫小草,从个人的一小段生活到许多人共同的遭遇,
冯至从普通意象中生发深刻的哲理,在诗中表达了人世间和自然界互相关联与不断变化的关系,其中蕴含着冯至对生命和宇宙深沉的思索。另附冯至诗作24首,展现冯至诗歌创作独特的艺术风貌。
这开端是偶然的,但是自己的内心里渐渐感到一个要求:有些体验,永远在我脑里再现,有些人物,我不断地从他们那里吸收养分,有些自然现象,它们给我许多启示。我为什么不给他们留下一些感谢的纪念呢?
由于这个念头,于是从历史上不朽的人物到无名的村童农妇,从远方的千古的名城到山坡上的飞虫小草,从个人的一小段生活到许多人共同的遭遇,凡是和我的生命发生深切的关联的,对于每件事物我都写出一首诗:有时一天写出两三首,有时写出半首便搁浅了,过了一个长久的时间才能续成。这样一共写了二十七首。
到秋天生了一场大病,病后孑然一身,好像一无所有,但等到体力渐渐恢复,取出这二十七首诗重新整理誊录时,精神上感到一种轻松,因为我满足了那个要求。
《天蓝色的彼岸》
作者:亚历克斯·希勒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这是一部感人至深,触动灵魂的人性寓言。
小男孩哈利因车祸去了另一个世界。在那里他加入了等待去天蓝色彼岸的队伍。但他还挂念着爸爸,妈妈,姐姐和同学们,却又不知如何传达他的心声,直到他碰到一个叫阿瑟的幽灵。阿瑟带着哈里偷偷溜回人间,来向亲人和朋友告别, 向他们表示歉意和深深的爱…...
我暂且称它为“家乡”吧。阿瑟叫它“这一边”。他说,人活着一定是在“这一边”,不然死了就不会去“另一边”。好吧,这都是他说的,虽然对我没有多大意义。事情似乎应该是这样:你本来应该活得很久,一直活到老态龙钟的时候,一天比一天衰弱,然后无疾而终。阿瑟说,优选的方式就是穿着靴子躺在床上死去。
可我不明白人为什么要穿着靴子躺在床上?除非已经病入膏肓,连脱鞋的力气都没有了。可就算如此,也应该能料到总会有人帮你脱掉的。而且,据我所知,要是我穿着靴子就上床,我妈妈一定会大发脾气,可能还会勃然大怒,甚至是大发雷霆。
但这只是“应该活得很久”。实际上可能不是这么回事。因为现实生活中,人们在各个年龄段都有可能死掉——有的像我这么小;有的像爷爷那么老;也有的介于我们之间,像其他许多人那样。
《每个生命都重要》
作者:稻垣荣洋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所有的一切,都是传递生命的“接力棒”。
为了孩子而献身,为了交配而竭尽全力,为了伙伴的死而落泪……
有限的生命中,却有决不放弃的姿态。
这是一部让人胸中久久难以平静的动物科普随笔,语言的优美程度足以和法布尔的《昆虫记》媲美,其探讨生命、生死的主题又像散文版的《天蓝色的彼岸》。
每一种生命,它们都是如何度过晚年的?
哪怕年事已高,蜜蜂也会拼命采蜜;后一刻腹部朝上死去的蝉,他们的眼睛看不到天空;蜉蝣的寿命,只有短短的1个小时……
生命万物的奋斗与命运,全部集中在这29篇小故事里。
另外还有30幅以上的精美手绘插画收录书中。
蝉死去的时候,都是腹面朝上。昆虫一旦身体僵直,腿就会收缩,关节弯曲,无法在地面上支撑身体,就会翻个底朝天。你以为它死了,便去戳一戳,可是它突然拍打起翅膀来。也有的蝉会用尽后的力气,颤动身躯,发出“吱吱吱……”的短鸣。
它们倒不是在装死,只是连飞起的力气都没有了,死期将近。
腹面朝天等死的蝉,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它们到底在想什么呢?
它们的眼睛,会看到什么呢?是湛蓝如洗的天空,是夏末的积雨云,还是树木缝隙间洒下的阳光?可是,虽说腹面朝天,蝉的眼睛却长在背面的中部,因此蝉死前是看不到天空的。昆虫的眼睛是由成千上万只小眼组成的复眼,可以获得广阔的视野,然而面朝天时,它们的视野却只能局限于地面。
这样也好,对蝉来说,地面才是它们从小生长并得怀念的地方。
让人思考关于死亡。当我思考自己的一生怎样结束比较好的时候,遇到了这本书。至死方休,直到最后一刻也要尽全力……我也想这样去迎接自己人生的终点。看起来是轻松的随笔,但内容的冲击性很大,这些生命故事,震撼人心,让人对自然与生命充满敬畏。
《一个人的朝圣》
作者:蕾秋·乔伊斯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本书讲述了:哈罗德·弗莱,六十五岁,在啤酒厂干了四十来年销售代表后默默退休。他跟妻子住在英国乡间,生活平静,夫妻疏离,日复一日。一天早晨,他收到一封信,来自二十年未见的老友奎妮。她患了癌症,写信告别。哈罗德写了回信,在寄出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自己,越走越远,最后,他从英国最西南一路走到最东北,横跨整个英格兰。
87天,627英里,只凭一个信念:只要他走,奎妮就会活下去。这是哈罗德千里跋涉的故事。从他脚步迈开的那一刻起,与他六百多英里旅程并行的,是他穿越时光的另一场内心之旅。这趟旅程经过自我、走过现代社会百态、跨越时间和地理风景,他敞开自己伤痕累累的心,让世界走进来,让生命重新发光。
那封改变了一切的信,是礼拜二寄到的。四月中旬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早晨,空气中飘着洗衣粉的香气和新鲜的草腥味。哈罗德·弗莱刚刮完胡子,穿着整洁干净的衬衫领带,坐在饭桌前。他手里拿着一片吐司,却没有吃的意思,只是透过厨房的窗户,凝视修建过的草坪。草坪正中间杵着莫琳的可升降晾衣架,一小片绿被邻居的木栅栏紧紧围起来。
哈罗德也想出去走走,但是现在出去可以做的就是修修草坪,而他昨天才刚剪过。吸尘器突然安静下来,一会儿工夫,莫琳手里拿着一封信气鼓鼓地走进了厨房,坐到哈罗德对面。
莫琳一头银发,身材苗条,走起路来轻快利索。他们刚认识的时候,哈罗德开心的事情就是逗她发笑,看着体态匀称的她笑得前俯后仰,乐不可支。“给你的,”莫琳说。等她将信放到桌上轻轻一推,信滑到哈罗德手边停下,他才反应过来。两人都盯着那信封,好像从来没有见过信似的。信封是粉色的。“是贝里克郡的邮戳。”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