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医中药网> 聚焦>正文

汛期强降雨易致肠道传染病高发专家支招科学预防

时间:2025-08-12 05:35
来源:华商网
   阅读量:7081   

汛期强降雨易致肠道传染病高发 专家支招科学预防

当前正值“七下八上”主汛期,全国多地迎来大范围强降雨。对此,专家提醒,汛期也是肠道传染病高发期,公众需提高警惕,积极做好预防措施。

为什么汛期容易引起肠道传染病?

“强降水后之所以容易引起肠道传染病,与暴雨带来的一系列环境变化以及肠道传染病的传播特点密切相关。”8月9日,记者通过省疾病预防控制局联系采访了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张欣。

张欣介绍,从病原体滋生和扩散的角度来看,暴雨会造成大量积水,这些积水不仅为细菌、病毒、寄生虫等肠道传染病病原体提供了适宜的滋生环境,还会冲刷地面的污物、垃圾、粪便等,使病原体随着水流扩散到更广的范围。比如,被雨水浸泡的垃圾和污水中,可能含有痢疾杆菌、甲肝病毒、诺如病毒等多种病原体,它们会随着积水污染周边的水源、土壤以及食物。

在传播途径方面,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病从口入”传播,而暴雨恰恰为这种传播创造了更多机会。一方面,暴雨容易污染饮用水源。无论是自来水管道,还是井水、河水等自然水源,都可能在暴雨中受到病原体污染。人们如果饮用了未经处理的被污染水源,就极易感染肠道传染病。另一方面,被洪水浸泡过的食物,比如蔬菜、水果、肉类等,可能携带大量病原体,食用这些受污染的食物会增加感染风险。此外,暴雨过后环境潮湿,苍蝇、蟑螂等病媒生物容易大量繁殖,它们接触污染物后再接触食物,会将病原体传播到食物上,进而导致人体感染。

同时,暴雨可能破坏人们正常的生活环境和卫生习惯。比如,洪水可能冲毁厕所、垃圾堆等,导致生活环境中病原体增多;在积水较多的情况下,人们洗手、清洁物品等卫生行为可能受到影响,个人卫生防护不到位,也会增加感染肠道传染病的概率。

掌握汛期防病核心要点

为有效降低肠道传染病发生风险,张欣建议,公众需掌握以下防控要点:

强化个人卫生习惯,减少感染机会。着重养成勤洗手的习惯,饭前便后、接触污染物后、处理食物前,务必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冲洗至少20秒;不方便洗手时,可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手消毒剂。期间注意避免用未清洁的手触摸口、鼻、眼等部位。

做好环境卫生,消除传播隐患。需要注意的是,若在此期间自身及家人在接触不明水源或物品后出现腹泻、呕吐、发热、皮疹、黄疸等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近期接触史,避免带病上学、上班,防止交叉感染。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