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医中药网> 聚焦>正文

灾后救助从“身”到“心”

时间:2024-09-03 11:13
来源:人民网
   阅读量:14845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中国救灾理念已经不仅仅体现在物质层面的应急应对,更体现在灾民心理层面的安全、安心上。近年来,中国心理学专家结合本国国情和文化背景,不断探索完善灾后心理服务体系,成就了中国特色的“灾后心理援助”。这种从救“身”到救“心”的转变,有助于推进我国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

中国早期的心理援助,沿用了国际通行的提法,叫“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结合实践进程,我国心理学界将“干预”一词改为“援助”——“心理援助”侧重于为特定人群或个体在面临心理困扰或危机时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和帮助。如今,该术语不仅在国内成为通用的说法,也被国外借鉴使用,成为我国对国际心理学界的一个重要贡献。

在具体做法上,心理援助往往结合传统习俗,后者承载着文化、情感和社会支持的功能。利用传统文化与民俗活动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我国灾后心理援助的一大特点。比如,在“头七”“七七”“百日”这些特殊的时刻为灾民提供“哀伤辅导”,帮助其与逝去的亲人告别,提供一条宣泄心中悲痛情绪的途径,具有抚慰幸存者心灵的治疗功能。

在援助渠道上,现代传媒凭借其覆盖面广、渗透力强、信息量大、传播快捷等特点,能够为公众提供更加全面、便捷的心理援助服务,成为灾后心理援助活动中的重要力量。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远程心理健康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持,使得传统咨询服务由线下转向线上,不仅增强了援助者的力量,还覆盖了更多的受助群体。

在这个过程中,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通过制作和播放心理健康教育节目、发布心理健康知识文章等方式成为公众获取心理支持的重要渠道。同时,随着新媒体在心理援助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直播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方式,为心理援助提供了更加直观、互动和即时的平台。

灾后心理危机表面上是个体性心理危机,实际上带有更大范围的冲击。灾后心理援助的提出,不仅满足个体层面的需求,更是基于社会治理的考虑。比如,近年来,灾后心理援助很注重社区文化建设。这种在灾后安置阶段举办社区文化活动,有利于重构被自然灾害破坏的社会支持系统,并帮助提升灾民的安全感。

当前,作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一部分,灾后心理援助应该及时转向常态化的社会心理服务,通过心理知识科普,提高人民群众的心理韧性,助力健康中国、平安中国建设。如此方能为社会公众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科普教育及服务。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